索引號: | 11331004MB1634021N/2024-162940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發布機構: | 區應急管理局 | 公開日期: | 2024-07-15 |
有效性 | 文件編號 |
關于印發路橋區鎮(街道)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路橋區鎮(街道)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建設實施方案
為全面推廣湖州市長興縣夾浦鎮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建設試點經驗,完善責任體系、壓實責任鏈條,努力構建“基層群防群治、末端發力見效”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全區基層森林防滅火能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森林防滅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落實林長制,將森林火災防控責任措施向基層延伸,打通終端見效“最后一公里”,有效防范森林火災發生,提升基層“打早、打小、打了”能力,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為我區推進“兩個先行”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完善落實森林防滅火工作責任制為核心,以風險精密智控和閉環管控為重點,以數字賦能基層森林防滅火能力提升為手段,著力推進基層森林防滅火體系“五網一平臺”(組織責任網、基礎設施網、火險防控網、應急救援網、運行保障網+數字化平臺)規范化建設。到2025年底,全區有森林防滅火任務的8個鎮(街道)完成規范化建設,實現組織健全完善、責任全面落實、基礎牢固夯實、風險精準管控、救援高效有序、運行保障有力的基層森林防滅火工作體系。
——到2023年底,至少選擇1個鎮(街道)完成規范化建設試點工作;
——到2024年底,至少選擇5個鎮(街道)完成規范化建設任務;
——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規范化建設任務。組織開展全區鎮(街道)規范化工作評估,鞏固提升基層森林防滅火規范化工作成果和成效。
三、工作任務
(一)健全完善組織責任網,壓緊壓實責任鏈條。
1.組織機構。健全完善鎮(街道)森林防滅火指揮所(以下簡稱鎮森防指),設置鎮(街道)森林防滅火指揮所辦公室(以下簡稱鎮森防指辦),承擔森林防滅火指揮所辦事機構的職責,涉林行政村建立完善森林防滅火工作組(以下簡稱村森防組),鎮村兩級森防機構均需落實必要的人員,負責組織協調森林防滅火相關工作,并與應急管理工作體系建設有效銜接。
2.責任落實。落實區領導包鎮(街道)、鎮(街道)領導包村、村干部包山頭工作責任制,明確每個鎮(街道)有1名區級領導包聯、每個村有1名鎮(街道)領導包聯、每個林區網格有1名村干部或黨員包保。落實“林長制”、“林區警長制”、森林防滅火行政首長負責制等制度。鎮森防指及森防指辦、村森防組職責清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鎮森防指組織劃定森林防滅火責任區網格,配齊配足網格員,明確網格員職責,實行定格、定人、定責和清單式管理。落實防火期24小時值班值守,各森林防滅火責任人防火期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
(二)健全完善基礎設施網,夯實森防基層基礎。
1.引水滅火基礎設施。全面實施“引水上山、以水滅火”撲火方式,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加強自然供水條件不佳的林區引水基礎設施配置,因地制宜建設自然水源或消防水箱水池取水點,力爭形成“1-3公里水源供給圈”。
2.林火阻隔設施。因地制宜,充分依托和利用自然阻隔帶,積極有序開展各類林火阻隔系統建設,逐步形成自然阻隔帶、工程阻隔帶和生物阻隔帶為一體的林火阻隔系統。充分結合林區道路、山區農村公路及其它工程項目道路設定林區防滅火通道,按照新建和改造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完整的林區防滅火應急道路網絡。
3.重點卡點設施。加強重要林區進出口布控,設立固定或臨時森林消防檢查點,增設防火警示標志和防火宣傳標牌、標語,安裝光電聲警示系統、防火語音提示桿等設施,鼓勵推廣無人值守卡點建設。
4.監測監控設施。積極推廣建設高空瞭望“森林智眼”綜合運用紅外熱成像加AI視頻分析技術,提升監測預警能力。推進森林防滅火應急廣播等預警設施建設,在重要林區進出道路及毗鄰林區的自然村按要求設置應急廣播。重要林區進出道路路口安裝視頻監控、森林防火電子警察等。加強無人機技術應用,進一步提升林區巡查、火情監測和火場態勢感知能力。
5.避災安置設施。完善鎮、村級避災安置場所規范化建設,確保每個鎮(街道)至少有1個安置人數不小于100人的鎮級避災安置場所,鎮級避災安置場所規范化率達100%,規范化避災場所實現100%可視化。
(三)健全完善火險防控網,筑牢森防安全底線。
1.風險識別。鎮森防指組織開展本轄區森林防滅火檢查及風險隱患排查,全面排摸整理重點林區、重要設施、重大風險點等基礎數據,制定風險隱患排查整改“三張清單”,即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建立風險排查整改閉環機制,對排查發現的風險和隱患點,及時閉環整改,確保安全。編制極端情況下森林火災人員疏散轉移工作方案,確定群眾轉移方式、安置區域、生活保障等,明確任務分工與協同,建立轉移責任人與被轉移人員一一對應清單。村森防組配合鎮森防指和區級有關部門對轄區內風險隱患按“三張清單”整改。制定鎮、村兩級防火形勢分布圖,明確轄區內高火險區域、責任網格劃分、巡查預警、人員疏散轉移、信息報告等內容,并在村公告欄、活動中心、交通要道等醒目位置張貼,予以公告。
2.巡查排查。建立完善鎮、村兩級護林組織,劃定護林責任區,配備護林員,構建管護網格化體系,實現管護全覆蓋。健全完善護林員管護制度,對鎮、村兩級聘用的護林員、季節性臨時護林員,明確管護要求、管護方式、管護目標、出勤要求等。對進入林區的車輛和人員進行森林消防安全檢查和宣傳。拓展聯防共建機制,發揮社會化應急救援隊伍、志愿者、企業等各類組織在森林防滅火工作中“宣傳員、巡查員、引導員”作用,組建多模式森林防火管理架構,推動全方位管控。
3.監測預警。加強“森林智眼”等高位高清瞭望監控設施設備使用管理,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森林火險監測。建立完善應急廣播、微信、浙政釘、農民信箱等與鎮村直通預警渠道,確保在高森林火險發布預警信息到戶到人,在發生森林火情時,村森防組要第一時間組織人員核實、處置及上報信息。
4.聯防機制。各地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救機制,積極組織開展跨區域、跨行業的協同演練,實現應急救援力量“共建、共訓、共享、共救”。
(四)健全完善應急救援網,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1.應急救援隊伍。組建不少于25人承擔森林撲火任務的鎮級綜合應急救援隊,制定隊伍組織管理制度、培訓訓練機制和森林火災撲救實戰操作手冊,確保拉動時出勤率不低于80%。規范森林火災撲救人員的管理,撲火隊員需通過專業培訓,方可參與森林火災撲救行動。各涉林村組建不少于15人的森林防滅火搶險小分隊,納入鎮村級森林火災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加強鎮綜合應急救援隊營房建設,營房包括辦公室、可視化指揮中心、培訓室、活動室、宿舍、裝備庫等。營房設置明顯標志,人均面積應不少于20平方米,并在轄區內設置含有森林撲火科目的訓練場所。
2.裝備配備和物資儲備。根據轄區特點,完善“引水上山、以水滅火”裝備配備,以及數字化裝備與通訊設備等,裝備配備需滿足50人同時參與撲火行動,森林防滅火服、防火頭盔、護目鏡、防刺鞋、過濾式呼吸器、手電、水壺、挎包、柴刀等按人員1:1進行配備。配備消防車(協議水罐車)不少于1輛、對講機不少于5部、高壓水泵(含便攜式)不少于3臺、風力滅火機不少于4臺、油鋸(割灌機)不少于4臺、水帶不少于1500米,配備相關的照明設備、發電機等,落實應急裝載車輛。在鎮綜合應急救援隊營房內設立鎮級森林防滅火物資倉庫,面積不小于50平方米;涉林村設立面積不小于15平方米的森林防滅火物資倉庫;倉庫位置交通便利、輻射范圍廣,具備防潮、防火等安全措施。鼓勵鎮(街道)建設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具體要求符合省航空應急救援建設標準。
3.管理培訓。鎮、村兩級建立物資裝備儲備管理制度,落實物資管理責任人并制定臺賬,帶動力裝備必須每周發動調試、每月維護保養,確保性能良好。鎮森防指建立應急隊伍培訓和訓練制度。鎮綜合應急救援隊開展常態化森林撲火專題的培訓訓練,每年不少于6次;村級應急隊伍每年組織不少于2次專題業務培訓,每月不少于1次專項訓練。鎮森防指每年組織不少于1次的針對性演練。
4.指揮協調。鎮森防指辦負責收集完善各類基礎設施設備信息、鎮域地形圖與影像圖,以及森防工作人員花名冊等資料,制定本級森林火災撲救預案,并與上級預案銜接。鎮森防指辦指導涉林村制定圖表化火災撲救手冊。健全完善應急救援信息報送與接處機制,確保上下銜接通暢。鎮、村兩級建立轄區內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物資統籌指揮調度機制和相鄰鎮(街道)互救機制,應急期間由鎮森防指統一調度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物資,統一組織指揮搶險救援。鎮、村兩級制定對上級救援隊伍的保障機制,熟悉本轄區各類救援資源,做好應急期間油料、餐飲、宿營等各類保障工作。
(五)健全完善運行保障網,推動體系長效運行。
1.宣傳培訓。鎮森防指按照年度宣傳計劃,結合“3·19森林消防宣傳”等主題活動,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和警示教育片、宣傳冊、講座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五進”活動,普及森林消防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安全避險知識,提高全社會森林防火意識。在春節、清明、冬至等祭祀用火集中時段、春耕秋收農林事生產用火高發時段以及“五一”“十一”等旅游集中時段開展專項宣傳教育活動。鎮森防指建立培訓制度,制定年度培訓計劃,每年至少組織1次基層責任人崗位培訓,培訓率達到100%,全面提升撲火人員火場避險、戰地救護和自救互救能力。
2.法律規章。涉林村制定有關森林消防安全的村規民約,督促用火個人落實用火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森林消防安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工作。鎮森防指對接轄區派出所、綜合行政執法隊、自然資源所等相關部門,將工作重心由事后查處向事前監管執法轉變,主動查處林區各類違規用火行為,切實起到處罰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3.運行保障。將森林消防經費列入鎮(街道)本級財政預算,保障森林消防工作需要,包括日常工作經費、基礎設施建設經費、宣傳教育經費、隊伍裝備經費、撲救經費。鎮森防指辦、村森防組有固定工作場所,配備電腦、電話、打印機、傳真機等必需辦公設備。落實網格責任人報酬和搶險救援人員的工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資金。將森林防滅火工作納入對鎮、村兩級責任人的年度責任制考核。對在森林防滅火工作中有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及時予以褒揚。
(六)健全完善數字化平臺,賦能基層末端應急。
1.硬件設施建設。鎮(街道)建立統一的信息中心,整合各類可視化指揮調度、監測預警、融合通訊等操作平臺,實現“一個場所、一個系統、集成指揮、應急聯動”。整合鎮域數字化建設功能,補強可視化終端,增補車載云臺、布控球、無人機、單兵等可視化裝備,強化精密智控。依托省森林防滅火在線、省靜止衛星林火監測系統,以及高空瞭望、火源識別監控系統,建立監測預警、動態響應、撲救輔助等一體化聯動機制,嚴格落實閉環管理。組建可靠的無線通信網,依托各地現有對講系統,增設信號基站,配備足量的手臺、車載臺等,確保全域覆蓋,提升救援能力。
2.場景應用。鞏固“141”體系貫通成果,夯實并拓展重要風險點聯網監控范圍,強化森林防滅火快速感知、實時監測、超前預警、聯動處置能力。鎮森防指組織標繪轄區森林防滅火形勢圖,在影像圖、地形圖的基礎上,標繪監控點位、儲水點位、水體信息、上山道路、山體高程等綜合性信息,并實行動態更新。利用各級森林卡點、電子警察等,統一安裝森林防火碼,實時掌握林區人員進出動態信息。
四、實施步驟
各鎮(街道)要結合當地實際,統籌協調、合理規劃、全面推進,確保高質量完成鎮(街道)森林防滅火規范化建設工作。規范化建設工作于2023年6月啟動,具體實施安排如下:
(一)準備部署階段(2023年6月-7月)。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鎮(街道)森林防滅火規范化建設方案,成立規范化建設領導小組,全面部署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工作責任,完成建設前期相關準備。
(二)全面實施階段(2023年8月-2025年9月)。各地按照實施方案、工作計劃和建設標準要求,緊扣時間節點,實施掛圖作戰,掌握工作進度,解決工作難點,確保鎮(街道)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建設工作有序有效推進,形成建設成果并投入實戰應用,鞏固提升鄉鎮(街道)森林防滅火能力。2023年10月底、2024年10月底、2025年9月底,由區森防指辦公室對本年度完成規范化建設的鎮(街道)組織開展考核評估,形成材料上報市森防指辦公室。
(三)全面驗收、總結階段(2025年10月-11月)。各地要圍繞“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認真總結提煉好的經驗和做法,勇于開拓創新,突出特色,進一步鞏固鎮(街道)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建設成果,不斷提升基層森林防滅火整體能力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把推進鎮(街道)森林防滅火體系規范化建設作為重點工作,按照建設與管理標準,精心組織實施,成立鎮(街道)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建設專班。建設鎮(街道)要嚴格按照標準具體負責落實到位。有條件的地區要力爭提前完成。
(二)落實保障措施。各地要將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建設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為森林消防隊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障被聘的護林員、網格員、撲火隊員等相關人員報酬以及森林防滅火工作的費用。
(三)確保建設成效。各地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實戰標準,強化頂層設計,細化落實方案、明確具體措施,在工作落實中嚴把質量關,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同時將規范化建設工作納入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建立考核驗收制度確保規范化建設穩步有效推進。